新田园课程大二班项目课程呀我的牙

呀!我的牙掉了!

——大二班——

WELCOMETOJOINUS

还记得我们长出第一颗牙齿的样子么?

那时候的我们还是小BABY,吃不了硬硬的食物···

现在我们要换牙了,人一生仅有一次换牙的机会。面对着进入换牙期的孩子们,充满着对换牙的新鲜和好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牙齿的探索之旅吧。

缘起·我的牙掉了

九月孩子们在找寻新变化时,奇一的一句:“你看我的牙掉了。”而这句话在孩子中产生了集体效应:“我的牙也掉了;我掉了两颗了;掉牙疼么?我自己拔牙的等等。”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掉牙的那些事”的谈话活动。

梦梦:我掉牙了,我已经掉了三颗了。

欣欣:已经掉了两颗了。

梦梦:我害怕,因为会流血。

欣欣:我觉得高兴,妈妈说掉牙就是长大一岁了。

微微:我都不敢笑,怕他们笑我老奶奶。

嘉嘉:我有点担心,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掉,万一在我吃排骨的时候和肉一起吞到肚子里怎么办。

孩子们都对咿呀学语的乳牙产生的新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害怕、好奇、困惑、开心······

从谈话活动中了解,孩子们对牙齿的科学认知比较有限——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牙为什么会松动、会掉落,也不知道学龄期换牙是每个人必经的自然规律,于是开展亲子调查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

——亲子调查——

从调查表的反馈信息来看:

调查表的信息如何使得孩子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牙齿状况呢?将问题抛给孩子们,孩子们出谋划策:

昊昊:老师,你可以让我们介绍

小雨:老师,你把调查表挂在墙上我们自己去看。

彤彤:老师,我们可以来做个统计表。

桐桐:对呀,掉了多少颗,1、2、3、4····我们掉了多少颗就写自己的名字。

我们的牙

从观察开始。

“张开嘴巴,让我看看你的牙齿。”茜茜拿着放大镜对着婷婷说

?summer

小雨也对欣欣说:“你也看看我的牙。“

欣欣:”你的牙齿上好多都黑黑的。“

——JOINUS——

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牙齿的形状、大小、健康状态都不相同。

孩子们把观察到的自己、同伴的牙齿画下来,并画出不同表情中牙齿的形态。连小朋友的蛀牙也画出来了。

牙齿方队的组成

关于牙齿他们有着很多的疑问,发挥幼儿的主动学习的原则,孩子们一起组建了“牙齿方队”商定去采访我们的保健老师——张老师

牙齿方队收集了其他同伴的问题,并请老师帮忙把问题进行了归类梳理:

1.小朋友为什么要换牙?

2.换牙有什么好处?

3.为什么有的换牙早有的换牙晚?

4.那是不是换牙了就不要刷牙了?

5.为什么刷牙了还会蛀牙?

6.已经蛀牙了还要刷牙吗?

张老师贴心地准备了一个牙模,一边讲解一边在牙模上做示范,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原来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次换牙,这是长大的一种表现,每个人换牙时间都不一样,有早有晚。”事后,采访团中的孩子们将张老师内容进行了一些记录,分享给同伴们。他们对于牙齿,特别是换牙这件事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给尚未掉牙的幼儿一种视觉和心理暗示。

每个人都会换牙哦!换牙流血不要害怕哦!

追随孩子们对牙齿的探究,我们班创设一个关于牙齿的主题桌,孩子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变化提供材料和记录、探索变化。

NATIONALDAY

.10

换牙我知道

区域的时候,梦梦跟我说:”老师,我的牙动了,我不能吃苹果,不能啃骨头,只能用边上的牙齿咬。“

随着孩子们对牙齿的研究和兴趣的推进,了解到我们班已经存在19个幼儿正处在换牙的不适期。面对全班二分之一的孩子即将换牙,利用绘本分享活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一颗超级顽固的牙》。故事讲完后,将书投放在阅读区。同时也投放了一系列的关于牙齿的书《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换牙书》等等。孩子们在阅读区有自由阅读的,也有组队阅读的。

收集孩子们的阅读痕迹发现他们不断建构着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并富有个性的表达,这不仅丰富了他们对于牙齿的认识,同时缓解孩子们换牙可能存在的恐惧心理。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换牙不同时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塔比沙失败理由

孩子们的想法

听音乐,

扭来扭去牙齿不懂

跳马、

跆拳道跳马有弹簧,下面的牙动会飞走。

栓——乌龟因为乌龟走的很慢。

跳绳、

栓——兔子兔子比乌龟快

蹦床

蹦床上跳的时候牙齿并不在动。

她跳的太低了,只有一点点向上的力,牙齿根本不会动。

嘴巴跳动(张合嘴巴)

牙齿动,就会松一点,就像松的裤子扭一扭就掉了。

口香糖口香糖是软的,牙齿太硬了。

啃苹果、

啃椰子壳、锤子锤

很黏,妈妈用刀把手指分开来的。

彬彬说:“我掉牙的时候也要试试塔比沙的办法。“

《一颗超级顽固的牙》将原本换牙前的紧张、忧虑、害怕等等不安的情绪转化为一种期待和故事的延续性。

小薇早上朝我打招呼:”奚(shi)老师(斯),早上好。“

一起来的馨馨笑了。

小薇说:“你不要笑,我的牙齿(ci)掉了。”她张开嘴巴,大门牙掉了。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牙齿掉了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掉牙”的变化

小薇:我说话说不清楚。

奇一:掉牙的地方凉凉的。

彤彤:我喜欢舔掉牙的地方,可奶奶说不能舔,添了会长歪的。

嘉嘉:我觉得牙掉了漏风了。

昊昊:我也喜欢舔,舔舔我就可以知道我的恒牙是不是长出来了。

孩子们对“舔”的行为产生了共鸣,那究竟能不能舔呢?

我们请来了牙医叔叔——涵涵爸爸

牙医叔叔认真检查我们的牙齿

欣欣:”阿姨,我以后长大也想当牙医!“

牙医叔叔:”长时间舔新出的牙,牙齿会长歪的,在牙齿生长过程中受力,会改变牙齿生长的方向,新牙在牙龈里的位置还不牢固,这时候,舌头对牙齿舔会向前推动,会造成牙根移动。最后,长出的牙齿就不整齐了。而且,牙齿不整齐,吃东西牙齿里就会留残渣,很难彻底清除干净,这样时间久了很容易引起蛀牙或者其他牙齿疾病。“

鑫鑫听完叔叔说:“我要控制我自己了,牙齿长歪了不好看。”

牙齿去哪里了?

梦梦:”塔比沙的牙齿被精灵带走了,那我们的牙齿呢?“

宣萱

我下面的牙齿被奶奶扔到屋顶上去了。奶奶说:下面的牙扔屋顶向上长

我上面的牙扔到床底下去

彤彤

这是不是小时候我们都经历过,关于牙齿的传说,似乎成了我们童年里清晰的记忆。同样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传承和对孩子在换牙期的一种美好期盼。

于是在阅读区,老师提供了传统绘本《牙齿、牙齿扔屋顶》,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传统习俗。

DOUBLENINTH

FESTIVAL

彤彤将上面掉下来的牙齿藏在床底下。

梦梦散步的时候下面的牙齿掉了,她把牙齿扔到屋顶。

那是不是只有牙齿精灵和扔屋顶这两种不同的换牙习俗呢?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找了资料,了解到原来很多国家都有关于换牙的不同习俗。

牙齿传说小贴士

美国:小朋友会把掉下来的乳牙放在枕头下,传说牙齿仙子会把牙齿变成小礼物。   

北美原住民:小朋友会把掉下来的乳牙埋在树下,大家围着树跳舞,希望长出像大树一样又挺又直的新牙齿。   

西班牙:小朋友也会把掉下来的乳牙放在枕头下面,传说会有小老鼠偷偷把牙齿变成硬币。   

日本、韩国:将下牙扔房顶,上牙扔低处,为了让上牙向下长,下牙向上长。   

巴西:小朋友把掉下来的牙齿丢到屋外,祈求小鸟带走牙齿,并带回一颗新牙齿。   

牙齿精灵、牙齿传说都增添了孩子们对掉牙的美好印象。同时也是对新牙的一种美好期待。于是班级里牙齿许愿墙就诞生了。

牙齿许愿瓶

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心愿瓶,将掉下的牙齿、写下心愿一起放进许愿瓶,让时光流逝也不忘我们童年时的美好点滴。

关于护牙

在吃点心和吃完饭后,在我们班经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小伙伴

今天吃的是巧克力饼干要多喝水

小伙伴

你今天漱口了么?

孩子们对蛀牙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孩子们的经验,我们科学区生成了两个小实验:

01

牙齿的入侵者

准备了鸡蛋、醋、糖水以及普通的白开水,孩子们把鸡蛋分别放入不同的水中,放置在主题桌,每天观察鸡蛋的变化。

看一看

闻一闻

太臭了

4天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泡在白开水里的鸡蛋没有变化,蛋壳还是硬硬的;放在可乐里的鸡蛋壳上有褐色的斑点,有点黏黏的,还有苍蝇死在里面;泡在醋里的鸡蛋,蛋壳变成了褐色,还臭臭的,表面还有一层霉。原来,饮料留在牙齿上真的会伤害我们的牙齿。

02

牙齿的护卫者

牙膏真的可以保护我们的牙齿吗?一起来试一试吧。试验后,孩子用纸巾将裹满牙膏的鸡蛋擦干净,发现和没有牙膏的鸡蛋相比,外壳更加干净,更亮。

AUTUMN

擦一擦

AUTUMN

牙膏擦完好干净

03

结论

酸酸甜甜的食物会使我们的牙齿变色,还会腐蚀我们的牙齿,时间越长腐蚀的越厉害!所以爸爸妈妈没有骗我们,要少吃甜食,少喝碳酸饮料,多喝白开水,勤刷牙,牙膏可以保护我们的牙齿,让牙齿更坚固!9.20是爱牙日,孩子们设计了护牙海报。

AUTUMN

爱上刷牙

每一颗牙齿里

蕴含的是生活的变化、探索与发现

我们的课程还在继续····

课程图

我们的思考

在这次的活动采用了经验交流,实物观察,亲身体验,了解原因,交流总结,统计记录等方式,让幼儿多方面的感知感受,从而使知识内化为幼儿的主动行为。生活中无处不蕴含教育契机,一些不起眼的平常事,既可能成为幼儿获得多方面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也可能成为无意义的“琐事”,就看我们教师能否敏锐察觉、合理利用,对待方式不同、结果大相径庭,目标不同、效果也不同。以《指南》为依托,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把握契机,灵活运用教育策略,支持幼儿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

“掉牙活动”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持续。其间,幼儿不是每天都在盘弄牙齿,而是在一些关键的事件发生、幼儿经验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活动时,以适宜的方式开展适当的活动。活动以小组活动、个体活动、集体活动的形式交替进行,让幼儿有时间专注探究,让教师有时间看到活动行进的轨迹。面对偶发性的事件,教师应努力去寻找幼儿经验和活动的结合点,平衡好幼儿个体需求和集体需求的关系,以集体当下需求为主,同时支持个体兴趣,以期提高每一次活动中幼儿经验生长的效率。

1

ing

1

编辑:奚炜华

审核:庄菊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huqx.com/kfbl/13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