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法华探微》(52)
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如果你是个老参,应该会知道这段经文本身就是一个公案。虽然佛这样说了,但是我们要不要真的把这个人待过的地方全都买下来建塔?当然不用,因为前面已经讲了「不须为我复起塔寺」,你只要「悟入佛慧」就可以了。这段经文是可以拿来参究的,这里不多作解释,免得糟蹋一个大好公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甚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燃香油酥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瞻卜、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燃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瞋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瞋,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树,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这个重颂和经文的内容差不多,我们就不解释了。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有善男子、白佛言:「世尊!若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
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这时,弥勒菩萨向佛请问:「佛灭的后世,对《法华经》能起随喜心的人,会有怎样的福德和功德?」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前面佛不是已经讲了很多随喜的功德吗?弥勒菩萨为什麽还要问呢?」你看,这一品就叫「随喜功德品」。之前佛虽然讲过随喜的功德,但都是在解说个别法义时零零星星提到的。现在可以说是弥勒菩萨请佛再作一个详细的总结,强调随喜的功德。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馀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馀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馀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针对弥勒菩萨的问题,佛就开始演说随喜《法华经》的功德:「如来灭度的后世,如果有出家、在家弟子,或是一般的世间智者,无论长幼,当他们听到这部经的法义,觉得不错以后,去到别的地方,或在僧坊,或在空地,或在城市、街巷、村落、田间,把记忆中的法义随力转教给父母、亲戚、好友、旧识等等。这些人听后也同样随喜转教。像这样辗转相传,一直传到第五十个。现在,我就来演说这第五十个人的随喜功德。」
当《法华经》被辗转传到第五十个人这里时,肯定已经所剩无几。我们现在可以把传五十人理解成传五十代。你要知道,法华会现场的情况,在结集成经典时已经省略了很多。比如前面那些从地踊出的菩萨,他们用偈讚叹佛,是一直说了五十个小劫,但是,这些话经文都没有写下来。可见,我们现在看到的经文,跟佛现场讲的相比,肯定缩水了不少,很多细节在集结成经时都被略去了。可以说,如果不是当场听,只是看文字记载的经教,现在的我们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代了。不过,就算现在看到的经典比原始的少了很多,但只要能对「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这个核心法义起欢喜心,我们的法供养也一样能够成就。
从这段经文也可以看出来,佛陀鼓励我们「如其所闻……随力演说」,这相当于佛世尊第一手的授权,有了第一手的授权,我们不用再去寻找第二手、第三手的授权。人间的法律,允许人民有依法讲学、著述的自由。佛教显然也能适应现代这种开放的气氛,大家都可以随力演说佛法,成就法师功德。既然说「随力演说」,如果你有能力,当然也可以组织一个团体来宣说《法华经》,只要所说符合三量,佛菩萨都会随喜讚叹。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车璩、马脑、珊瑚、虎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髮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佛用一个譬喻来解说这第五十个人的随喜功德。比如一个人,为了积累福德,在八十年中,倾其所有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所有众生。对每一个众生,他都随他们的喜好施以最上好的妙物,比如满一阎浮提——也就是四分之一个佛国土——那麽多的七宝,还有象马、车乘等交通工具,以及七宝建造的宫殿楼阁等等,也就是让这些众生全都过上最好的生活。他这样一直布施了八十年,然后心想:「现在,这些众生都年老体衰,已经离死不远了。我应该教授他们佛法,让他们得到解脱。」他就把众生招集起来,演说声闻法,让他们都成就了声闻乘的果位,从初果到四果不等。这些人继续修习,最后都成了俱解脱阿罗汉。
讲到这裡,佛问弥勒菩萨:「你觉得这位大施主成就的功德多吗?」菩萨答道:「他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仅仅财布施的功德就已经很大了,何况他还成就了法布施,把他们都教成了阿罗汉。」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这个人所得的功德,还不如第五十个听闻《法华经》的人随喜一偈的功德多。前者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甚至无法用算数、譬喻计算。
佛这是在告诉我们:人天乘和二乘的善功德积累得再多,跟大乘法相比,也完全不成比例。布施众生,代表人天福报的财布施;教导他们成为俱解脱阿罗汉,代表解脱道的法布施。这个施主成就了两种这麽大的功德,佛却说他完全比不上第五十个听法随喜的人。为什麽呢?因为诸佛如来出现于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要让众生都成佛,只要有人不成佛,世尊就会觉得不够好。虽然这个大施主把那麽多众生教到俱解脱阿罗汉,但他们离佛道都还有一段距离;而这第五十个人,就算他听到的《法华经》不完整,可能只是一偈,甚至只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这一句话,但他只要有一念随喜,就在菩提道上种下了善因缘,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成佛。所以,两者的差距是很大的。当然,如果你不仅随喜,还知道诸佛菩萨是住在般若实相的智慧之中,那就更不容易了,这一点下面会讲。总之,成佛的功德是最大、最究竟的,再殊胜的人天善法和解脱道都比不上。
这些随喜的人,在成佛的路上可能还会经历很多波折,但在佛陀看来,都是「转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裡说的世界,动不动就是「阿僧祇」、「恒河沙」,时间也都长到吓人。我们也一样,要把心量放大,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速成佛道。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第五十个随喜的人都能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最初的那个随喜、转教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我们也要知道,虽然都是「随喜」,但也有程度上的差别,这就和前面讲的「信解」有关系了: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听到人家说「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心里觉得「听起来好像不错」,那他离成佛还比较远;当他能亲证般若实相的智慧,确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必将成佛,他心里的这种确定无疑的欢喜,则是更加增上的随喜,他也能缘著这个智慧,脚踏实地地向成佛迈进。当然,在修学的道路上,大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最初闻而随喜的功德,虽然非常不得了,但是以佛法的原理来说,听闻而得的知识为正教量,实证而得的知识为现量,现量超过比量。所以,只要能够实证实相般若,功德便超过最初闻而随喜的人。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佛又告诉弥勒菩萨:如果有人为了这部经去听法,不论他是坐著正正经经地听,还是站在门边随便听听,只要他听了那麽一下,生起一丝信受,以这个功德,他就会生在人天善处,拥有各种上好的象马、车乘、珍宝和轿子,甚至得升天宫。再者,如果有人已经坐在会场听法,看到其他人来,赶忙招呼人家一起听;看到座位坐满了,就把自己的座位分出来同他一起坐,以这个功德,他不久就能生作帝释天、梵王,或作转轮圣王。
「僧坊」,以前讲过,就是出家人的房舍,这裡虽然只说「往诣僧坊」,其实也代表其他说法的地方。「辇舆」,是人抬的车,相当于轿子。「转身即得」,前面也讲过,佛经说「转身」,不一定是指下辈子,这其实是个副词,表示很快、不久。不过,你要知道,这一段说的都还是人天福报,并没有多麽了不起,如果你跑去听经还是为了这些目的,那你真是没有把《法华经》听进去。
若以出世法来解说,「转身得帝释座处」不但不夸张,还是很保守的话,实际上是「转身得诣诸佛住处」。但是前后两句并无差别,因为帝释、梵王、转轮圣王与佛并无差别。这句经文也是公案,有志于大乘见道者,不妨于此处参究。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瘖痖,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踈,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麁澁、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喎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佛继续说,如果还有人,邀请其他人一起听闻《法华经》,就算只听了一会儿,以这个功德,他不久也会生到佛国淨土,成就敏利的智慧和端正的形貌,世世在佛座下听闻说法,信受教诲。劝一个人去听法都有这麽大的功德,那些一心谛听读诵、为人解说、如法修行的人,功德就更大了。
经文用了很多词句来描述相貌的庄严,我们不一一解释了。简单来说,就是难看的、令人不喜的情况他都没有,身形的各个部分都是端正、令人生喜的。「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陀罗尼菩萨,就是能「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不忘不失」的菩萨,能够跟这样的菩萨共生一处,你不久也会成就「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不忘不失」的智慧和功德。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随喜《法华经》的功德这麽大,一旦反过来毁谤《法华经》,或者毁谤弘扬《法华经》的菩萨法师,果报就会变成反向的。例如,随喜者的功德是身形端正,毁谤者的果报,便是身形丑陋;随喜者的功德是「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毁谤者的果报便是「转身即与谤三宝者共生一处」——这是什麽地方呢?当然是三恶道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 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 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 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 今当分别之。
如有大施主, 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 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皱,
齿踈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应当教, 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 涅槃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应当, 疾生厌离心。
诸人闻是法, 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 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 不可为譬喻。
如是展转闻, 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 初闻随喜者。
若有劝一人, 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 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 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 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 齿不踈黄黑,
唇不厚褰缺, 无有可恶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额广而平正, 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 口气无臭秽,
优鉢华之香、 常从其口出。
若故诣僧坊, 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 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 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 及乘天宫殿。
若于讲法处, 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 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 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重颂的内容和经文差不多,但其中有一句特别重要,讲的是「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这是告诉大家,三界当中的法,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危脆的,只有三界外的涅槃能够恒常存在。这是六见处的浓缩版,请大家一定要把常住法和无常法区分清楚,才能声闻见道。
编者按:本文引自佛学期刊《实证佛教通讯》第八期:《法华探微》(九),释能会法师讲述、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解释《妙法莲华经》的义理,在“实证的佛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huqx.com/bdfnzym/1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