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糟心事孩子蛮不讲理怎么办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蛮不讲理,什么事说一百遍都不听,说多的孩子都皮了,就像没长耳朵一样。如果仔细追问下去,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不讲理都是有原因的。还是用两个事例来说明:

例1:6岁的穆穆一进门就拿起心爱的枪东瞄瞄西瞄瞄。爸爸在后面严厉地喊:“把书包放下!脱鞋!去洗手!”穆穆说:“我先检查一下家里是否有情况。”爸爸强调:“再不去,枪我就扔出去了。”穆穆生气把书包扔在地上。爸爸吼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能把东西扔地上。”穆穆就挑衅似的打枪,把家里的瓶子都打碎了。接下来就是一番鸡飞狗跳的父子大战。例2:妈妈陪6岁半的瑞瑞到游乐场玩,瑞瑞想玩追车游戏,妈妈说:“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不能再玩小朋友玩的游戏了。”瑞瑞不高兴地说:“那位小哥哥也在玩啊。”妈妈说:“那个小哥哥不乖,看,那边小朋友跳舞跳得多好啊,咱们看看吧。”瑞瑞很不屑地说:“这些都是女孩子的玩意,我不看。”妈妈想买点东西,结果一瞬间瑞瑞不见了。最后在游戏厅门口找到瑞瑞时,妈妈压抑着怒火跟瑞瑞讲道理:“妈妈跟你说过不能乱跑,是不是?”瑞瑞带着哭腔说:“可是我就想玩一会追车游戏。”妈妈生气地说:“不行。”结果,瑞瑞突然爆发了:“你走吧!”然后又跑掉了。妈妈气得追上瑞瑞,把瑞瑞狠狠揍了一顿。

如果只是从最后的行为后果来看,孩子“过分”,太不讲理了。可是我们常常说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需求,这个需求如果及时被看到和满足,后面的情形就不会那么糟糕。当这个需求没有被看到和满足时,就会引发孩子的情绪,这时候讲任何道理他也是听不进去的。这也是孩子本身的生理结构导致:主管情绪的前额叶一般要28到30岁才真正成熟,所以我们说30而立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所以你要求一个5、6岁的孩子去控制情绪,去跟他讲道理,这是很难的事情。

别说孩子,就说我们成年人,比如你看到一根项链很特别,回家后你兴高采烈地对老公说:“老公,我看到一根项链……”话还没说完,你老公就说:“看什么看,我这个月奖金都泡汤了,还看什么啊。”你什么感觉?这时候你老公再坐下来跟你讲道理,你听得进去吗?其实你并不是想买下那根项链,只是觉得它特别,但被老公这么一激,你反而觉得非得把项链买下不可,否则难出这口气。

但如果老公能够倾听和共情下:“哦,看你这么高兴,这项链一定很独特。”你说是啊。这时买不买项链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同样,孩子在发脾气、不讲理之前也有一个没有被看到的需求,需求不断被家长忽视,最后就演变成上述我非得把这根项链买下来才能解气的情形。所以,我们经常说要对孩子讲道理,必须先共情、倾听,让他释放掉这些情绪后再讲道理,效果会事半功倍。

理解孩子,首先是看到孩子的需求

例1里的穆穆是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孩子,经常自编自演,进门察看情况就是他设置的一个游戏环节,可是爸爸却没有看到孩子的诉求,只是简单粗暴发出各种指令。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游戏热情被中断,随即引发了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仍旧没有被看到和接纳,他就会以其他方式发泄,比如扔书包、打碎瓶子等。

如果爸爸在进门时就看到穆穆的需求,

穆穆说:“我先检查一下家里是否有情况。”

爸爸顺着穆穆的语句说:“记得检查完了要洗手啊。”甚至是调侃的来一句:“宝贝,你真是太有游戏精神了。”

这种情况下提醒孩子洗手,穆穆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情绪,也更容易配合。聪明的爸爸会直接参与孩子的游戏,不仅可以建立好的亲子关系,还趁机教孩子不打坏东西的规则,几全其美。

孩子的心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跟他商量任何事都要更容易。

上瘾很多时候是在寻求一种未被满足的需求

场景2中瑞瑞的需求就是想玩追车游戏,妈妈说不想让孩子玩是担心孩子玩游戏上瘾,但又没办法跟孩子说,就只好说这个游戏幼稚。

是不是幼稚,是不是好玩是孩子自己界定的。就好比妈妈不想让孩子多吃糖,怕孩子牙坏,但她不直接说,而是对孩子说:“那个糖臭臭,不好吃。”孩子会有什么感觉?首先没有被理解到我想吃糖的感受;其次还被歪曲了一个事实,这么好吃的糖居然是臭的,长此以往,她就会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产生怀疑。如果妈妈说:“宝贝爱吃糖,妈妈觉得糖也很好吃,可是吃多了妈妈担心你的牙齿会坏掉。”这样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妈妈的关心和爱。接下来可以跟孩子商量一天吃几颗糖,而不是用这么无厘头的理由来拒绝孩子。

至于妈妈担心瑞瑞玩游戏会上瘾,要知道很多上瘾行为都是在寻求一种没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爱、







































得了白癜风能治好吗
怎样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huqx.com/bdfnzym/2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