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妈妈群里,有位妈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邻居家男孩,4岁了,最近从幼儿园放学回来,经常在书包或者衣服口袋里发现玩具。有时候是几个串珠,有时候是一块拼图,有时候是几个彩色雪花片。不光在幼儿园这样,有时去别人家玩,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偷偷塞到背包里,直接问他怎么回事,刚开始还承认,后来渐渐的就什么都不说了……
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大人已经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无可奈何,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
看到这条消息,我正哄孩子睡觉,怕家长一冲动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抓紧回复了这样一段内容——
四岁左右的孩子,没有偷的概念,男孩子晚熟,可能还分不清你我的界限,只单纯的喜欢,就拿回去了。家长最好别反应过度,和老师商量商量,一起跟小朋友说,如果喜欢,想拿回家去,要跟老师申请,不是自己的东西,没经过允许是不可以拿回家的。慢慢建立孩子的边界概念。
还有个群友,刚刚逃离空气糟糕的北京,去了南方一个天高水阔的美丽城市,3岁半的儿子也进入当地幼儿园。刚入园那几天,不知道什么原因,孩子常常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问起来,孩子就说:“我喜欢,它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群友也有点焦急,想让大家帮她出出主意。
其实,当孩子离开昔日熟悉的老师和伙伴,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压力会很大。这时他们往往喜欢跟没有攻击性和伤害性的玩具做好朋友,因此才会有“邀请玩具回家”的举动。
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孩子说明玩具的归属,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类似“想要或想在一起”和“先申请再行动”的先后顺序。
最重要的是,家长对于孩子这类行为一定保持平和态度,别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觉得很丢人。我小时候,就曾亲眼目睹自己的小伙伴因此受到羞辱,对孩子这方面的心理,感触很深。
2
那时我大约五六岁,跟一个小伙伴去田里玩。她比较调皮,摘了别人家一个大南瓜。南瓜也没拿回家,只是找了块空地,把瓜砸烂,还找来些薄铁片切着玩儿,记得当时我俩还模拟了妈妈做汤的场景。
当天晚上,我去她家拿东西,正碰上南瓜的主人找上门来,口口声声指责小伙伴偷了他们家刚熟的南瓜。小伙伴的妈妈脸上挂不住,直接一个大巴掌呼上来,一边打女儿的脸一边骂:“让你手贱,让你偷别人东西……”一边跟南瓜的主人道歉。
小伙伴懵了,等反应过来,竟然没哭,一滴眼泪都没掉。先看了我一眼,然后直勾勾地看着她妈妈。那神情,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后来,她和我说:“我不恨别人找来,只是恨妈妈什么都不问,上来就打我。”
本来她在妈妈面前是个“小话唠”,什么都喜欢跟妈妈说,但自从那次被妈妈不分青红皂白责罚后,她慢慢变得不怎么爱和妈妈交流了。现在想来,她的妈妈就是这样失去了女儿对自己最基本的信任。
未经允许动别人的东西,在大人眼中就是“偷”。但对于孩子,尤其是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可能只是大脑萌生了“想要”的念头后,直接产生行为反射——这个年纪的孩子,有很多都还不具备完全的行为控制能力,也不清楚“偷”和“拿”之间的区别。
小时候,我也曾偷偷拿过爸爸的零钱,每次不多,就一两毛,最多五毛钱。上世纪80年代,大家的日子都比较紧巴,很多家庭的日子都很清贫,我家也一样。因为没有零花钱,而校门口的小摊儿又经常有卖贴画、瓜子、大米球的,忍不住诱惑,就偷偷拿爸爸的钱去买零食。
有次放学回家,我听到妈妈和爸爸在嘀咕,说的正是我偷偷拿钱的事。这才知道,对于拿钱,大人是知道的。但他们没打我也没骂我,反而商量着,把有限的工资挤出来一点给我做零用:每个月在一本地理书里给我放一些一毛两毛的钱,总额不超过2块,不低于1块,我可以自由使用。
得知他们的决定时,我内心是羞愧的,从那以后再也没偷偷拿过他们的钱。还通过自己管理零花钱,养成了最初的理财习惯。
为了研究小时候偷偷拿父母的钱是不是个例,我在朋友圈做了调查。很快就有数位妈妈分享自己的经历——
这里只能放出一部分留言,超过六成的人有偷偷拿父母钱或亲戚家东西的经历,证明孩子有时候真的没有恶意,只是想吃糖、想要漂亮东西的想法占了上风。
3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当孩子有不经允许私自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时,爸爸妈妈们可以坐视不管。只是,我们要找到一些方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根据自家孩子的性格,进行适当引导——
探究孩子拿东西的深层原因
6岁以下的孩子,无非是边界感不清,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据为己有。
这时候,身为家长,我们需要耐心引导。没上幼儿园的,在家注意引导孩子明白“哪怕家庭成员之间的物品,想动也是要经过主人同意的”。
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则需要和老师商量好,一方面家长在家明晰物权概念,让小朋友养成拿别人东西要经过同意的习惯,一方面老师在学校要多给予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要花多少钱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huqx.com/tslf/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