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玉璧的前世轮回看古人的圆满思想玉见沈

昨天写了一篇“玉见吉祥系列之说玉璧”,计划用系列文章的形式将玉璧的前世今生跟各位做一个详细的解读,

为什么要对一块玉璧下这么大的功夫?很多人说玉璧没有什么复杂的,文字说的很清楚,玉璧就是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圆玉。

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您说的只是玉璧的形状,说的最多一点可能就是下面的功能。

文献上所记载的“六种瑞玉”,既礼仪上使用的玉器,是战国和汉代初期经学家已经理想化的礼器系列之一,这六种玉器,到了汉代,只有玉璧和玉圭还继续做为礼仪器物使用,其他的玉璜和玉琥逐步变成配饰用玉,而玉琮和玉璋在汉代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制作了。

汉代玉璧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玉璧在现实中的作用应该是无以替代的,为什么这么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天地沟通所用

既然玉璧在古代最早出现的形式就是祭天,玉琮是拜地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玉璧应该属阳,玉琮属阴。

可是从形制上看,玉璧应该是属阴,玉琮是属阳的。

笔者推测:也许古人是想用玉璧的阴来配合天的阳,用玉琮的阳来配地的阴吧。

另外,我们昨天的文章也将玉璧的功能都简单做了一些介绍,但是笔者发现:之所以玉璧的存世量高有其他玉器,是因为玉璧不仅仅在远古时期是祭天的神器,而能够相当数量的保存下来,是因为玉璧还有很重要一个功能和作用。

二、玉璧代表着圆满和轮回

除了祭天拜神,作为两国公关建交信物,侯爵配挂装饰外,玉璧在后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殉葬。

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墓地有大量的玉璧

由于玉璧的外形和内孔都是圆形,用玉璧代表“圆满”毫不为过,一方面是为一生的功过画一个“圆满”的符号,另一方面,璧的读音与“必”、“毕”、还有“毙”相似,由此古代玉璧通常也作为葬玉使用,

在大量文化期墓地,特别是良渚的墓地就发现数量庞大的玉璧做为殉葬器,

浙江反山良渚文化遗址玉璧出土现状

这些玉璧成堆的摆放形式也引起专家的思考:

是为了证明墓主人生前的财富资源和权势,还是代表着轮回?

玉璧在殉葬的过程中,由于出土时所发现的位置和形状不同,其所蕴含的意义也不相同。

铺垫在身下的可能是一种轮回的暗示,寓意着重回人间。

古人认为气是决定一个人生死的主要原因,气聚为生,气散则亡。

考古现场发现的玉璧出土状态

人可以在生前根据摄入物质精华的多少来保持“神明”的状态,死了以后也因为这种物体的精华不散而魂魄犹存。

因此从商周开始,相当重视对于人体魂魄的保护,并且认为只要肉身不腐,魂魄就有所凭依。

《国语·楚语下》观射父提到玉帛为二精的看法,这是古人衣丝帛、服玉佩的根本原因,也是玉可以防尸腐的思想根源,由此而形成了包括玉晗、玉塞、玉握、玉瞑目、玉衣等在内的一整套丧葬用玉的制度。

按照出土位置复原的玉璧在墓主人身体上的形状

三、玉璧不仅仅是阴阳的代表,还是轮回的象征

玉璧在汉代进入制造的高峰期,在金缕玉衣的头部,笔者发现就是用一块玉璧做顶,为何用玉璧,是因为玉璧中有孔,这个孔以前古人称之为“天门”,是供墓主人灵魂出入的,那么可想而知,用玉璧做陪葬可能预示着等待轮回的意思。

因为金缕玉衣是达到王侯一级的人才可以享用的殉葬用品,每件金缕玉衣制作工艺要求高,制作周期较长,特别是仅金丝的重量就要一公斤左右,非普通侯爵可以僭越使用,所以低于王侯的身份,不能制作金缕玉衣者便会用玉璧将身体覆盖作为同义,寓意自己可以轮回转世而重生。

但是,经过大量的考古现场挖掘整理,发现古人用玉璧覆盖在身上也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是出土时,玉璧完好如初的,还有一种就是玉璧已经残缺不堪的。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知道,完好如初,当然是证明了当时选用和田玉制作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和田玉特有的针毡状结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专门介绍过,和田玉的韧性极高,超过中碳钢四倍以上,这是现在科学测量的结果。

古人选用这样的材质制作的玉璧,很少会因为墓室塌陷而造成破碎,这里有许多现场考古挖掘的图片可以证明,那么,有很多玉璧在出土时就已经破碎了,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简单的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

1、墓室塌陷,自然灾害造成,这个就不做展开了。

2、生前主动打碎,遵循祖制传统,不僭越,表忠心。

为了证明笔者的这种推理关系成立,我又仔细查阅了一些汉代墓葬的玉璧出土概况,在出土的汉代玉璧中,有很多的记载中是可以查到玉璧的来源都是皇帝赏赐的,例如西安张安世的墓葬中,就有一块玉璧

张安世墓中出土了一批被打碎后可以重新

张安世墓中出土了一批被打碎后可以重新拼合的玉璧

张安世,字子儒,西汉武帝朝著名御史大夫张汤的次子。武帝时“少以父任郎”,后又“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武帝之后,张安世的影响仅次于霍光。从这个时间看跟海昏侯都是同一个时代的,用玉璧殉葬的风俗应该相同。霍光死后,张安世以大司马卫将军并领尚书事而位极人臣。他为官50多年、享年70余岁,“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汉书张安世传》赞曰“有汉兴以来,侯者百数,保国持宠,未有若富平者也。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安世履道,满而不溢。”张安世一门三侯,他的家族也以八代高官大宦又未失封侯之位,为史家所称奇,《后汉书张纯传》记载:“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历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此”。

史书中记载,能够传承八代,可以看出他和他的家族是多么的低调和谨慎,皇帝赏了玉璧,但是知道自己的级别不够,不敢僭越,于是在墓葬的时候就将玉璧击碎,放置在墓室的周围,这是一种礼制,也是一种仪式。后来在其夫人墓中也出土了一块小一些的素壁,此壁相对完整,却不似赏赐之物,更像自己收藏的,用作轮回的寄寓之物。

这块汉壁从沁色上明显也是早期击碎后入

在考古挖掘这样的墓葬时,往往可以把位置不同的玉璧残片合并以来,我们可以从每块残片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出玉璧沁色的变化,也能推测出玉璧敲碎的时间应该是入土时。

3、生前被动打碎,是一种惩罚,也是一个警示。

这一点是特别有意思的,也不是胡编乱造,我曾经两次参加在海昏侯刘贺的墓地挖掘,看到这位“称过帝,做过王,封过侯,当过民”的现场出土过程。

海昏侯的玉璧

这是两千年以来西汉王侯墓主唯一被破坏的很少的墓,(有兴趣我们专门写这个题材),千年以来,一切都化为腐朽,墓葬开启后,刘贺的尸骨已经灰飞烟灭,化为墓土了,仅在一块破碎的玉璧下看到几枚死者的牙齿(见下图),这块压在面部的玉璧是埋葬时敲碎后覆盖在面部的,这样做的寓意是什么?

海昏侯的面部仅有一块残破的玉璧覆面

笔者分析:因为海昏侯特立独行的一生实在荒谬,死的时候并未让他以“帝”和“王”的身份,只是以“侯”的身份下葬,所以“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的规格都没有让他使用,但是他的墓中出土的黄金却超过公斤,证明他并不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那么不让他用帝王的级别,而且在玉璧覆面时也将玉璧打碎,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这是一种惩罚,不让他再轮回转世!

毕竟这种使用玉璧的方式极为少见,是否也同时派生出降服者面覆玉璧,表示无生,自认死罪的用途呢?

秦式玉璧陕西博物馆藏

好了,玉璧的主要功能和使用的方法写到这里,原来还写了一部分现代仿古玉璧的制作,因篇幅太长,明天接着跟大家继续聊玉璧,有兴趣继续了解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huqx.com/kfbl/145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