粑粑说
我们,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
“她在我肚子里10个月了,怎么可能不懂她!”
“他一翘起尾巴,我就知道他要干嘛了!”
可是,
孩子的心有时也像“海底针”
让他向西走,他偏要向东跑;
给他最好的,他却苦着脸不领情。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
孩子的缺点,
会不会只是我们自己的缺点?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父母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很多人理解为:父母将自己的优缺点“遗传”给孩子。是的,这样的理解没错,但是还有一种最直接的理解是:我们通常将孩子看成我们自己。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投射”。
一个三岁的孩子在玩积木,正认真地拼一辆小汽车。这时妈妈走过来说:“上次妈妈不是教过你拼高楼的吗?来,再拼一个。”孩子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头也不抬,依然专注在他的小汽车上。妈妈不耐烦了,一手夺过积木,说:“来,宝贝,我们来起高楼。”孩子马上一手抢回。妈妈发火了,骂道:“你就是臭脾气,就是倔强!”
类似的事情谁的家里没有发生过呢?不过,究竟是谁臭脾气了?又是谁倔强了?
讲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苏东坡问高僧:“你看我像什么?”高僧答:“佛!”苏东坡说:“嗯,不过我看你像坨大便!”苏东坡哈哈大笑,以为自己占便宜了,后来苏小妹一语点醒梦中人:“哥哥!心中有佛的人,看到别人是一尊佛;心中有大便的人,看到别人是一坨大便!唉!”
是的,这就是投射: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将别人看成是自己。
对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一旦做起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十分专注,仿佛全世界都跟他没关系。所以,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为家长着想,理解家长的需要。根本就不是所谓的“倔强”和“臭脾气”。相反,“倔强”和“臭脾气”的恰恰是说出这句责备的妈妈。
2
为孩子做的
会不会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我们经常会看到年幼的孩子“不自量力”,能力很小,愿望却很大,即使做得满头大汗,一地鸡毛,依然乐此不疲。那是因为,他们正在积极向外探索,发展自己。“妄图”要阻止他们,他们是要生气的,是会难过的。有些成人却认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好吗?对孩子来说,真的不好。觉得好的,只是我们成年人。
成人的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大部分人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有人照顾,有人赚钱,甚至还有人剥鸡蛋给自己吃,真是帝皇级的奢侈享受。孩子是我们最爱的人,我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好”给我们的孩子,希望孩子少劳动,多享福。可是,这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曾经有一个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最羡慕那些学艺术的同学了,她们穿着漂亮的小裙子,就像小公主一样。她一把年纪,老胳膊老腿的,没办法跳了,但是她希望她女儿能够成为梦想中优雅的小公主。看到女儿优秀,比看到自己优秀,还要高兴个一万倍。这样的妈妈并不少见,我想这也是兴趣班遍地开,艺术特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希望梦想成真,希望孩子拥有优秀的成绩,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一点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也要留心,孩子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够承担。毕竟他们也有自己的梦要去追,有自己的路想去闯。
3
为孩子所担心的
会不会只是我们自己的担心?
小女孩虽然性格内向,不太喜欢群体活动,但是和小朋友也相处融洽,但是她妈妈却很担心,担心小女孩的“内向”会被欺负,会吃亏,会被老师忽视。原来,在单位被欺负、被排挤、被吃亏的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妈妈觉得,自己的不如意,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向”,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一看到“内向”的苗头,她就十分担心了。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也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但是我们社会推崇强者,信奉“牙齿被打落也要往肚子里吞”我们有太多的担心不愿意被说起,有太多的问题希望被遗忘。但是,“担心”和“问题”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换个马甲再上场。最常见到的马甲就是——将自己的担心变成对孩子的担心,将自己的问题变成孩子自己的问题。
一个父亲担心自己被公司开除,可能会被人认为懦弱;但如果他担心孩子不能被重点小学录取,可能会被认为正常。一个母亲担心自己的未来,可能会被认为多虑;但是如果她担心孩子的前程,可能会被认为负责。
同时,将担心丢给孩子时,也将问题顺带从自己身上抛出去了:“我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孩子!”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内心感受到的世界。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变好了,孩子也跟着变好了。其实不是孩子变好了,是我们自己变好了。
但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是有意为之的,而是不知不觉的,是潜意识在起作用。但是,谁又心甘情愿地成为别人的担心和问题呢?可是,最后为我们承担的,可能还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有那么一段话:“我们习惯了从“我”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外在的人、事、物,并得出相应的种种感受。殊不知,“我”就像一个哈哈镜,客观与真相在里面有着种种颠倒之相。”
我们不是超人,也不是圣人,实在没可能时时刻刻都看到真实的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到孩子最深的需要。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身上多留点心,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和孩子一起成长。这样,会拥有更好的孩子,也会拥有更好的自己。
输入
作者:淑娴
华南师大学前教育硕士
在幼教
深耕慢作十余年
想让孩子听相关的故事吗?
推荐咱们的
《故事
阿文的小毯子(理解孩子的想法)》
赞赏
长按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坑不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huqx.com/zlbdf/8409.html